后冯村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太平街道,村子建在河道的拐弯处,这曾给过去的村民带来极大不便。但如今,黄河流域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成为继雄安新区起步区之后的全国第二个起步区,位于黄河流域的后冯村也因此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忆苦思甜 从食不果腹到全面小康
村民王廷三今年已经76岁,1967年他开始担任后冯村村干部,直到1998年退休,他一共干了31年。
提起过去的日子,尤其是那些饥肠辘辘的艰难岁月,王廷三记得格外清晰。1959年自然灾害开始,王廷三在空空如也的粮囤里找到了一个不知剩了多久的小枣,这已是不可多得的美食。1960年王廷三辍学在家,有时要靠嫁到隔壁村姐姐的接济,一家人才不至于晚上饿肚子,“我们把碎地瓜干放到碾子上磨成地瓜面,放到锅里添水煮开,一人喝了一碗就去睡觉了”。由于缺少粮食,枕头里用来当作填充物的稗子也成为了口粮,地瓜秧子则是王廷三记忆中出现最多的食物,“俺妈买了两毛钱一斤的地瓜秧子,回家用刀剁得和韭菜馅似的再煮着吃,既嚼不烂也咽不下去”。到了1980年,后冯村终于开始自己耕地种粮,从那时起,有了小麦等细粮的后冯村终于过上了能吃面、吃馍,不再忍饥挨饿的生活。
有了“饱”,“温”也是令村民们相当头疼的一大难题,过去,村里的房屋在安全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隐患,每逢大雨,王廷三都担心自己家的房子会被冲塌,房屋还有极为严重的漏雨现象“屋里到处放着盆接水,为了找一个不漏雨的角落,我们只能在墙角处蜷缩起来”。现在的后冯村不仅修建了新房,屋内的家具摆设也变得现代化起来,同过去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对此王廷三笑道:“现在,跟我想象的城市生活一模一样了!”。近年来,后冯村还整合多方资源,发动青年志愿者开展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切实保障了村民的居住安全。
除了温饱,最令村民们惊喜的一件事就是道路翻新重建。由于后冯村位于河道的拐弯处,村内过去很少有笔直宽敞的道路,每逢下雨泥泞狭窄的道路就无法通行,用拖拉机这类的农具也无法将农作物运输出去。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后冯村在政策扶持下渐渐修起了新路,第一年村民们每人出了一百块钱,王廷三第一次开着自己的摩托三轮走在村里的公路上时,高兴地大喊:“敛一百块钱,值!这回可好走了!”。
这几年,后冯村还在增加村民收入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在政策帮扶下,村里建起了西瓜、蔬菜大棚,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使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后冯村所在的太平街道因种植西瓜历史悠久,有了“中国优质西瓜第一镇”的美誉。同时,太平街道借助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的科技优势,开始试种具有“上市早、瓜型小、瓜味浓”等特点的西瓜新品种,推动“太平宝”西瓜在高端引领、品牌提升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伴春甜”西瓜品牌。目前,太平街道拥有瓜菜大棚2万余个,种植面积近4万亩,是省内黄河以北最大的早春大拱棚西瓜种植基地,真正让村民们过上了“钱袋子鼓起来”的小康生活。
自学成才 剪纸中描绘世间百态
村民冯朝颖是后冯村小有名气的剪纸“大师”,他的父亲早年是村里的“文化人”,那时街坊家的红白事都是其父亲执笔,冯朝颖也自小受到父亲的熏陶,从长辈那里继承了剪纸、写毛笔字这些技能。19岁时,冯朝颖接了父亲的班,承担起为乡亲们写喜联、喜贴的“策事”,他说:“连我结婚时的窗花都是自己剪的”。年轻时的冯朝颖从没专门学过美术,只有初中学历的他画剪纸模板全凭个人感悟,但冯朝颖从小爱好广泛,书法、养花、养鸟、钓鱼等都是他的心头好,而这些爱好也成为了他剪纸的素材。
随着后冯村收入的不断提高,村民们有了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文化享受,冯朝颖的工作单位也组织起培训项目,他便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专门学习了非遗剪纸课程。这次系统性学习不仅使他在剪纸的数量、质量和范围方面有了突破,更让冯朝颖真正对剪纸产生了兴趣,“从那开始,我有自己的创意了”。除了继承了父亲和前辈的剪纸技能,冯朝颖还通过手机和电脑等途径,学习了其他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他不仅能设计剪纸造型,还会装裱,并结合自己的爱好,在剪纸中融入篆刻、书法、国画等艺术元素。
冯老师剪纸的内容丰富多样,家禽家畜、瓜果鱼虫等与他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都在他的剪纸中有所展现,其中有很多作品反映了农村生活、时代特色,后冯村的巨变也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冯老师曾花费整整两天的时间,创作出一副歌颂党和国家的大型剪纸作品,其中包含了万里长城、国旗、党旗、人民群众、国花牡丹、巨龙腾飞等诸多元素。自主设计模板,是冯老师的作品能从众多剪纸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设计一副图很繁琐,其中要包含很多元素,但这就是创作”。凭借独特的视角、高超的技巧以及多样的艺术元素,冯朝颖的6幅剪纸作品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收藏。
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 建起乡村振兴学堂
村民生活便利性的提高,离不开基层治理水平的加强,《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到,起步区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未来社区”。今年,后冯村开设的“乡村振兴学堂”就是起步区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所作出的实质性举措。
乡村振兴学堂内部配置十分简单,民用房屋稍加改造,再添上几张课桌板凳,便成了村里孩子们寒暑假期间的好去处。这里虽算不上装修精良,但空调、饮水机、投影仪等设备一应俱全,可以为50个孩子提供课余学习场所,并为他们开办科普知识、防电信诈骗等相关的课堂或讲座。“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后冯村作为社会基础治理“一张网”中的重要一格,也配备了专职网格员为村民提供各种管理服务。乡村振兴学堂中的值班老师就是由网格员们轮流担任的,学堂的开办也受到村民的欢迎,“孩子在这里既安全,也能学到知识”前来接孩子的村民高兴地说。
目前,起步区统一规划了200多个社会治理网格,每个网格都有统一编制的规范编码,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指导员、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以及3-5名兼职网格员。专职网格员承担着基层党建、信息采报、便民服务、城市管理、矛盾化解、隐患排查、治安防范、人口管理、政策宣传、心理疏导等多项职能。“多员合一,一员多用”的网格服务管理模式构建,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还为村民们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服务,使网格员更好地在社会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
对于后冯村村民来说,摇摇欲坠的房屋,忍饥挨饿的生活早已成为遥远的历史。身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一员,后冯村不仅要鼓起村民的“钱袋子”,解决村民的麻烦事,更要在党的带领和政策引导下开启属于自己的新征程,用创新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用勤劳和实干编织更加和谐、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美好明天。
![]() |
|